電話號碼
密碼

陳增濤文集

話說老莊之:上善若水的法治

陳增濤

2017-01-25


*此文章於2017年01月23日刊登*




  老子《道德經》芸芸八十一章的寥寥五千字,講道德的沒有幾句。漢武帝時的大文豪司馬遷在《史記》曾寫道:“老子所貴道,虛無,因應變化於無為,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。... 韓子引繩墨,切事情,明是非,其極慘礉少恩。皆原於道德之意,而老子深遠矣。” 把老子與韓非子放在一起寫乍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。不過考慮到 《老子》一書主要講的是治國的理論,如果道家和法家有深厚的淵源就不會難以理解。《老子》第五十四章曰:“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邦,其德乃豐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邦觀邦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” 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《大學》中所講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所謂“八條目”。從一身講到天下,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到平天下問題上各有所據,但其治國平天下之目標則一。

  老子的治國理念是出於對大自然的觀察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七章有 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” 更進一步,老子在第五十七章曰: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... 故聖人雲:「我無為,而民自化;我好靜,而民自正;我無事,而民自富;我無欲,而民自樸。」” 其實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在儒家的經典《論語.衛靈公》中孔子就說過:“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!夫何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” 這句話出自一個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的孔子實在難以令人相信,不過也可以說“無為而治”也是孔子時代的一種聲音,只不過當時民間著作尚未流行,以至連《老子》這本書的成書年代在學術界爭論不休。對於老子來說,既然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,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自然是“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”,與儒家講仁義和重返禮樂制度大相徑庭。故聖人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” 而所謂的無為,是“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” 春秋戰國未期法家著作《韓非子.解老》中分析《老子》第六十章的“治大國若烹小鮮” 有雲:“凡法令更則利害易,利害易則民務變,民務變謂之變業。故以理觀之,事大眾而數搖之,則少成功;藏大器而數徙之,則多敗傷;烹小鮮而數撓之,則賊其宰;治大國而數變法,則民苦之。是以有道之君貴靜,不重變法。故曰:“治大國者若烹小鮮”。” 老子所謂無為,是效法大自然的規律,儘量不採取人為的意志。如果依照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的“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”,其實孔子所響往的周公時代,道與德已經喪失。而老子所崇尚的道德,只適合於《老子》裡第八十章中的講的小國寡民的社會:“小國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;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。使民複結繩而用之。”

  果真如此,則老子這種比孔子要返回周公時代的復古主義要更加復古了。有趣的是,被孔子所詬病的鑄刑鼎後來由韓非集大成的法家政治思想,卻繼承了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在依法的政治思想中發揚光大。韓非寫《解老》和《喻老》,並非無因。而大史公寫《史記》把老子與韓非同列《老子韓非列傳》也不是亂點鴛鴦譜的。

您可能感興趣的放盤
置樂花園

屯門

低層 3房

物業編號: AN239554

584

465

置樂花園

屯門

高層 3房

物業編號: AN238967

511

460

置樂花園

屯門

高層 3房

物業編號: AN244890

511

400

置樂花園

屯門

高層 2房

物業編號: AN245537

449

380

置樂花園

屯門

中層 3房

物業編號: AN245995

584

488

按這裡可以加到「我的收藏」
按這裡從「我的收藏」中移除